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地方缺钱仍有调控“松绑”冲动 亟待税改开源”

“地方缺钱仍有调控“松绑”冲动 亟待税改开源”

2021-06-11 04:24:01 / 来源:网络转载/ 浏览次数:

经过记者张敏从北京出发

房地产调控确实进入攻坚阶段,不同优势主体的抵制成为决策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市场涉及财政、金融、土地、公司等各项政策,涉及中央和地方利益关系。 这是他就任总理期间,谈论为数不多的“利益关系”的情况之一。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已经不是秘密,《每日经济信息》记者统计,在严格的调控政策背景下,上海、北京、苏州、天津、重庆等城市,去年土地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平均比例仍超过三成。 土地财政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也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政府经常放松管制政策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不让这种依靠呢? 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提出的焦点是改革现有财税制度,以税收收入为地方财政收入主体。 但是,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增长方法的变革也很重要。

“不受约束”背后的土地财政动力

据不完全统计,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共有17个城市出台了不同立场的楼市微调政策。 佛山、芜湖等地的新政也相继停止,但“修补”小政策仍在推行。

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不放松管制,但地方政府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动力“放松捆绑”? 在接受《每日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业内人士将矛头指向土地财政。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年,上海、北京成为唯一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城市,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205亿元和1055亿元,但与年相比分别减少20.4%和35.8%,可见楼市调控对地方政府利益的损害。

事实上,在房地产市场遭遇政策寒冬的一年,土地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冲洗台和漂流台。 一个异常现象是,去年单一地块的交易中,无论是成交总额还是楼价,都没有出现新的“地王”。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对土地出让金情有独钟呢? 解体官员认为,在众多地方收入来源中,土地出让金是最“快捷有效”的部分。 为了维持昂贵的财政支出和投资,偿还地方债务,政府不得不在土地上制作副本。

根据国务院研究中心的数据,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从住房改革初的9.2%上升到2009年的48.8%,到了年达到72.38%。 另一组数据显示,尽管中央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冲动还没有停止。 据财政部统计,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3.33万亿,在许多大中城市土地出让收有所减少的情况下,许多中小城市仍“迎难而上”。

“地方缺钱仍有调控“松绑”冲动 亟待税改开源”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向记者表示,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首要来源,这不仅是推高房价的首要原因,也是城市未来快速发展的动力。

税费改革必须加快推进

与这种情况相比,今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建议改革土地转让制度,为地方政府开拓税费等常规财源。

建议全国工商联确立以税收为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的财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以房地产税在内的税收为地方财政收入主体的目标,逐步形成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收入为辅的财税体制体系,探索财政税收及非税收的科学组合比例。

作为税收收入的重要部分,房地产税被认为是土地出让收入的“替代品”之一。 在今年的政府实务报告中也提出了“不动产税制的改革”。

从去年1月开始,在重庆、上海两地区进行了征收房产税的试点,但试点1年来,两地区实际征收的房产税只有几亿元,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甚微。

但是,作为政府着力的税种,房产税的作用将在长期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来。 今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加快推进房地产税是一大趋势,这不仅是税费改革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减少房价波动幅度。

另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被认为是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重要途径。 对此,北京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地方政府应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真正依赖实体经济而不是土地出让,作为当地稳定的收入来源。

标题:“地方缺钱仍有调控“松绑”冲动 亟待税改开源”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222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心灵鸡汤: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