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受北京初冬的严寒影响,46家外资资产、寿险企业高管齐聚北京,赶赴今天举行的四海外资保险企业内部座谈会。
这是外资保险业罕见的“家庭聚会”。 近年来,随着汇丰、凯雷、纽约人寿等外资机构的退出,中国保险业频繁上演换股大戏。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 以五大行为为代表的中国资本机构高调进入保险市场。
外资瘦身、资本快速流入、资本双向流动加速,恰恰反映了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雏形。 在当前中国保险业“入冬”的形势下,这场热闹上演的“围城”大戏,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警告。
外交困难,还是掉袋子更安全?
蛰伏十年,利润超过400亿,汇丰控股对中国平安萌发退意,是外资在华投资落袋安全的典型例子,也是近年来跨国金融大鳄外交困难、无奈瘦身的现实缩影。
在与众多金融业资深人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汇丰全面转让中国平安h股的原因可能是巴塞尔协议iii和欧洲索夫林危机。 据外资投资银行估算,通过此次抛售股票,汇丰核心一级的资本比例将上升50个基点,汇丰无需再为该数据的“达标”担忧。
在汇丰决定撤出之前,全球私募基金巨头凯利也选择了在中国太保这笔投资中取得好结果。 短短几年的时间,凯利在太保上市后赚了100亿美元。 另外,苏黎世减持了本保险,以安盛27倍的市盈率高价出售了泰康人寿。 经历了金融危机、欧洲都柏林危机的国际金融巨头,在中国保险市场赚得很多。
事实上,从年开始,世界第一投行在一定程度上减持了中资保险企业和中资银行的h股。 减收背后的一大动机是为了欧洲都柏林危机而储备流动性。 中信投拆师纳文超感慨道:“实际上欧洲索布林危机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与其在危机发生时抛售亚洲相关股票,不如在此之前获利了结。”
美国国际集团aig是前车之鉴。 2008年以前,aig可以高价出售亚太地区的业务,但由于在次贷危机前没有储备流动性,aig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很大。 当aig打算抛售亚太业务时,被收购方大肆谈判,交易价格与预期相差甚远。
水土不服还是知难而退?
同样是退场,纽约生命体的命运可以说是多舛。 这是另一个外资撤出的缩影。 虽然投资了近十年,但只有当年的初始价格发生了变化,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不仅退出海尔纽约人寿(现为北大方正人寿)的纽约人寿,近年来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法国安盛集团等外资金融巨头纷纷减持在华合资寿险企业的股份。 最近有消息称,海康人寿的外方股东荷兰全球寿险集团也抱着退出的想法,寻找买家。
水土不服、知难而退,是市场对这些外资退意的注脚。 可以看到,这些不赚钱退出的外资,基本上是以合资的形式投资于中国保险市场。 “合资寿险企业内部消费量较大,外资注重利润、中资追求规模,股东双方的内部消费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日常经营。 ”一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坦言:“与其没有赚到钱,不如和平分手,知难而退。”
事实上,外资减持中国保险企业的股权也与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增长放缓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去年以来,中国人寿保险领域的保险费增长率低迷。 目前的形势评估表明,明年中国寿险行业的保费增长率也可能不会明显上升,中国保险业已进入瓶颈期。
是贸然断定还是深思熟虑?
外资退出之际,以五大行为为首的中资大鳄纷纷出手,相继受让多家合资寿险企业的股权。 中国资本机构的热情不仅如此,还有数十家中国资本保险机构、近千亿产业资本在等待监管审查。
各中资机构敢致力于保险业,但在地区招聘人员后,将面临如何寻找准确定位的考验。 实际上,从中国保险业撤出的外资金融机构中,有不少活生生残酷的前车之鉴。
比起对中国资本机构“保”冲动的关注,业内更在意这些保险新军未来的生存状况。 他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可能不同,但也可能面临同样的挑战。 也就是说,如何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大的背景下实现持续盈利。
过去“大而全”的保险机构盈利模式明显无用了。 走专业化道路,放慢扩张步伐是保险企业未来的道路。 (记者黄蕾○孙忠() ) () ) () ) ) () ) ) ) ) ) )。
标题:“汇丰抽身中资高调登场 中国保险业进入“围城””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