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4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要点实验室主任刘璐辉
年末中央经济实务会议提出,“继续全面减税”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线索。
很明显,其实早就提到了税制改革的方向。
目前最可行的减税方案是降低与老百姓生活必需品流通过程的税率,或者将增值税率从17%降低到13%。 这项调整将造福全民,也能应对通货膨胀。
急需变革的中国希望推进税制的变革。 最近上海试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好评。 在这次试点之前,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意味着对生产投入征收了一次增值税后,对销售收入又征收了一次营业税,即对生产投入进行了双重征税。
根据“十二五((年) )规划,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降低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税收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税收政策 并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征收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为了应对减税,从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出发,“十二五”中国潜在的结构性增税也在进行。 其中,特别是房地产税的改革、环境税的征收等,有助于从结构上扩大税收范围。
由于中国的财政机制是一种以支出确定收入,未确立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严格的预算制度,税收的快速增长不可能形成相应的财政盈余并结转到下一年。
由于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提出了很大的融资诉求。 另外,财政的扩大,给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带来了近年来很大的变化。 近8年来,中国投资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 从2002年的0.38上升到了去年的0.49。 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家庭支出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2002年的0.44降至去年的0.34 )。
有力的投资扩大从宏观上反映了大规模部门之间的财富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私营部门(体制外公司和家庭)的财富转移为投资的持续繁荣提供了补贴。 例如,银行长期将家庭储蓄利率固定在极低的水平上,私营部门的公司和居民承受着较高的宏观税负担(包括政府收入的高速增长和公共福利供给的严重不足),政府为了支撑庞大的公共投资,将房地产发展为融资的结构(住房由楼市泡沫和通货膨胀强制
研究认为,中国减税的前提是政府经济活动的减少和财政诉求的降低,这样结构性减税空之间就会扩大。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调整明年的经济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样的表现一般被理解为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连续性,经济政策定性一致的经济数据评价标准。 例如,官方文件显示,今年是“积极财政”,但今年的实际投资诉求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财政本打算赤字9000亿,但最终会有3000~4000亿的财政盈余吧。 所以必须关注会议上强调的经济政策的细节。
在我看来,中国的长时间政策拐点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财政支出正在从扩张向收敛转变。 这是评价未来中国经济成功转型的逻辑起点。
中央经济实务会议提出了“在稳定中求前进”的定调。 体现在“稳定”出现在财政支出的收敛上,“进”首次确定要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上。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实质上支撑私营部门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公司精神,提高就业机制。 因此,财政有必要实施有利于需要提供信贷资金日益流失到中小企业的风险补贴的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条款:对大部分中小企业免征营业税,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的中小企业设备折旧率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政府现在的支出结构有必要从基础设施大幅转换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从而使政府进一步向公共财政转换。 在这4个项目前的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只有34%,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上升空之间。 例如,医疗费在10万亿美元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只有5000亿美元以上,中国的药价为什么会下降呢? 中国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私有化政策来填补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账户的巨大缺口。
这些对宏观结构来说最终是一个方向,让收入尽快从公司和国有部门回归家庭,逆转家庭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下降的态势。
标题:“减税 调结构之重”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