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刘晓杰出生于武汉
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家级经济圈之后,国土面积达21.7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亿的中国新经济增长正在悄然兴起,由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中三角”正如火如荼。
今天( 2月10日)上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社科院等相关领导在武汉举行“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会商会会议”,鄂湘三省共同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术合作框架协议》,以“城市集群为首要载体”。
“中三角”或成经济“第四级”
优化交流,合力打造“中三角”,努力提高国家战术已成为湖北、湖南、江西三个中部省份的共识。 今天( 2月10日),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会商会会议上,湖北省党委书记李鸿忠表示,顺应历史快速发展趋势,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是各系统之间互动的优化。 如果不交流就会退化,通过地区之间的交流来实现优化”。 据悉,湖北年初首次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构建纳入《政府实务报告》,明确了今年政府实务的重要目标。
在今天上午的会议现场,《每日经济信息》从相关方面指出,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跨省区域经济区规划,这一最终规划面积可能达到18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湖北“武汉城市圈”为重要辐射极, 明确了要与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和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中部经济快速发展领先的地区合作,实现区际整合,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级
上午在会议现场,湖北王国生省长、江西鹿心社省长、湖南韩永文副省长均一致认为,湘东赞三省进一步加深共识,逐一发挥三省产业基础、人才资源、生态环境和市场腹地等比较特点,加快编制“中三角”快速发展规划, 他说:“为了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地区的快速发展战术,要纳入国家整体快速发展计划。” 对此,国家发改委地区司长范恒山指出,湘东应该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主体,正在联结和改变以前流传下来的“东中西”经济格局。 “特别是三大城市群已经构成了较为完整客观存在的城市群,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圈之后取得了增长级,具有重要的战术意义。” 根据框架协议,未来十年,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将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三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新闻的互通和情况通报制度,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共同寻求城乡二元结构深刻变化的新型城市化实现形式,“以城市集群为第一载体,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产业整合是胜负的关键[/s2/]
作为“中三角”的核心组成部分,湘东应该三个省各出“先锋”,都是实力不相当,位于各省的核心经济区域。 根据官方提供的资料新闻,武汉、黄石、黄冈等8个市共同组成的“武汉城市圈”,地理面积5.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全省gdp比重超过62%,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及成渝综合改革区之后,于2007年正式成为全国第四批。 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市县,“2009年12月12日,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术”。 另一方面,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湖南省的45.8%和60%,“2007年12月14日,国家正式批准该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关于中部三省提出的“中三角”战术构想,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各种条件看,构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中三角”并未削弱中部边缘化与中部各经济区的经济联系,而是“皖江经济带沿海产业, 叶青认为,湘东三省应制定更具体的经济区快速发展规划,包括生态保护、环境友好、产业合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大都市圈之间的行政分割。
虽然不独特,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快速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也表示,构建“中三角”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促进产业融合与和谐。 “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合作,形成特色鲜明、特征互补、分工合作、互利融合的产业新格局,核心城市必须积极向高端化、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快速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的资深研究者,国家发改委地方司长范恒山也认为,要将“中三角”概念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快速发展战术,还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论证。 “四级”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能否成为真正的“四级”,关键在于自身的定位、快速的发展思路和省际资源的整合、互补、真正的异军突起的实现。
标题:“湘鄂赣三省力挺“中三角” 首份指导性文件出台”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2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