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金融时刊坚持服务资本市场大局,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反倾销未平反补贴再起 中国光伏业成贸易保护重灾区”

“反倾销未平反补贴再起 中国光伏业成贸易保护重灾区”

2021-06-05 07:36:02 / 作者:冼承志/ 来源:中华金融时刊/ 浏览次数:

本篇文章1572字,读完约4分钟

本网上海10月2日特辑:“反倾销”不平,“反补贴”重振中国光伏产业成为贸易保护重灾区

总公司记者韩莹

今年以来,我国光伏公司倒霉连连,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反倾销”大棒一落千丈后,“反补贴”大锤再次被掀起。 日前,欧盟eu prosun团体向欧洲监管部门起诉,认为中国光伏企业获得非法补贴,要求欧盟对中国产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进口关税。 如果有“反倾销”的先例,欧盟这次“反补贴”申请的立案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反倾销未平反补贴再起 中国光伏业成贸易保护重灾区”

"反补贴的申诉早就被预料到了. "

9月25日,由欧盟多家公司组成的欧盟eu prosun团体向欧洲监管部门提出申诉,指控中国光伏企业获得非法补贴。 对于这些公司相继陷入困境,英利总裁陈卓特别助理说:“有了预想,我们预想反补贴也会立案,进行合并调查。”

欧盟主席米兰尼茨舒克在官网发表的公告中表示,中国银行向太阳能设备制造商提供低息贷款,一旦借款商无法偿还贷款,中国政府将清算贷款,或无限期延长还款期限,或代替政府管理的其他实体进行还款 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许多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已经破产。

关于欧盟eu prosun提出的非法补贴,国内光伏公司董事长英利绿色能源苗连生公开表示,未从政府获得任何非法补贴。 “作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融资渠道和价格完全透明。 从2009年到2009年,英利加权平均利率为6.3%-7.1%,与正常市场水平一致。 ”苗连生说。

事实上,我国银行向光伏公司提供的是信用,而不是贷款。 这些信用是框架协议,不是贷款承诺,也不存在低息贷款。

“银行融资也是为了盈利,总是非常慎重,对公司进行各方面的审查后再做决定。 特别是,上市公司每次获得融资时,金额和利率等都必须在被审查的财务报表中显示,一旦获得补助金就很少被注意到。 ”。 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欧盟以“双管齐下”增加谈判的砝码

欧盟公布反倾销申诉立案调查后,中国政府代表团迅速前往欧洲就光伏产业摩擦进行磋商,取得了较为积极的进展,但据了解,这并未放松中国光伏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中欧高层“协议处理”等利好因素不会导致反倾销调查中止,根据欧盟法律程序,反补贴立项也是不可避免的。

福能集团董事长刘佳勇宣布,将根据欧盟法律程序,在45天内决定是否比较指控进行调查。 一旦开始调查,在随后的几个月内,出口到我国欧洲的太阳能产品将被征收临时关税,比反倾销还要快。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法律部主任刘慧卿表示,对“欧方协商处理矛盾”的表态,要看是否与实际行动相一致,欧方所说的协商将根据案件调查进行,案件调查不会自动停止。

事实上,自从欧盟提出反倾销申诉后,机电商会就组织公司和欧洲公司进行了协商,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

专家认为,在中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府通过协商寻求妥善解决光反倾销调查案的情况下,反补贴调查的启动为欧盟增加了谈判的砝码。

贸易摩擦升温光伏公司“四面楚歌”

最近中国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非常严峻。 欧美的对华贸易政策今年以来一直很紧张,很多措施涉及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冲击很大。 据公开新闻初步统计,从今年5月至今,来自巴西、阿根廷、泰国、印度等快速发展中国家的涉华贸易救济案件超过30起。 这超过了去年头8个月新开始的案件总数。

各国争先发展迅速的光伏产业确实成了灾区。 首先美国对我国光伏产业进行了“双反”调查; 随后,欧盟正式宣布对中国光伏组件、硅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展开反倾销调查,与产品范畴超越美国有关的印度近日也宣布,收到了行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申请。

目前欧盟是中国光伏公司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出货量占中国光伏公司的70%左右。 此次中欧贸易摩擦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领域调查,涉及欧盟从中国进口的210亿欧元商品。

昴阳光的一位内部人士担心:“由于发展如此迅速,今年年底有很多公司破产,其中可能也包括规模稍大的公司。”

标题:“反倾销未平反补贴再起 中国光伏业成贸易保护重灾区”

地址:http://www.chinaktz.com.cn/zhgnzx/64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本篇的内容是在网上转载的,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看了又看的资讯

中华经济时刊网介绍

中华金融时刊关注上市公司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新闻资讯采集报道范围涵盖宏观政策、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运行、上市公司及各类金融机构动向。长期以来,中国证券报为广大投资者持续奉献权威、专业、客观的财经证券新闻资讯,在资本市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公信力,发挥着引领预期、一锤定音的作用。着力增加有效信息,注重市场报道实用性,方便受众把握宏观政策和市场走势,及时了解国民经济和证券市场各层面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致力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维护投资者权益。